闲云谈“捉证”

原创 马寿椿 瑞雪度百医学堂 2021-10-06 19:11      

伤寒最重捉证。证,就是证据。

明代伤寒家陈长卿说:“证之一字,最亲切焉,如赃证盗,妇证奸,令无躲闪”。
 捉准了证,就象捉贼拿赃,捉奸拿双一样。
       捉准了一个证就可以抓住病机,就可以推导出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症状。就象看到一片叶子,就认出了一棵蘋果树一样。知道它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
       为什么证有那么大效果?因为证是体内变化在体表的直接反映,有诸内必形诸外。
      看到头项强痛而恶寒,就知道是风寒之邪犯表。就知道是太阳病。
       见到汗岀,恶风,你就会想到太阳中风。
       当然,要熟练地捉准证,也是要有一番历练的,不是很容易的,有时在心悟,书上没有,靠自己去摸索。当然,有好的老师会少走很多弯路。
       我看过一个15岁的自闭症儿童,舌红,薄黄苔,脉弦数有力。其母述天天胃疼。看了多次,无效。
         问诊没有什么结果,我摸到他的脐周,问,冷?还是热?他说,热、冷。他妈妈说,他说不清楚。我又问是不是又冷又热,他点点头,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他没有说错,就是寒热错杂。
        验之于理,豁然开朗,先有胃热,胃中不适,西医无明确发现,只好给抗生素,服抗生素后,热未清,寒又积。寒热相争。不通则痛。
       孩子不接受针灸,于是处方,半夏泻心汤原方3付,一周愈。
       其母高兴地说,折腾了几个月就这样好了。我已叫他的儿科医生和胃肠科的医生来看你。
        伤寒论,辨证论治,特别简洁,特别重视病机,由证而病机而治,方药皆备,一线贯通。
        正如柴胡证中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个思路,不仅是柴胡证,它证亦然。
      舌、脉及各种表象都是证,证据。都值得重视。
       但是伤寒论特别重视症状,与病机直接相关的症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