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用药量折算

作者: 马寿椿

讲课音频文件

思考题:

第一讲讨论题(不交作业)
1、谈谈你对用药量的看法。
2、陶弘景、孙思邈、李时珍他们了解度量衡的变化吗?他们用药量的标准是根据汉称的折算吗?为什么?

参考阅读材料:

《名医别录·序录》
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
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虽有子谷秬黍之制,从来均之已久,正尔依此用之。
但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晋秤始后汉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耳,一两为二两耳。金银丝绵,并与药同,无轻重矣。
古方唯有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作汤,则水为殊少,故知非复秤,悉用今者尔。
方有云分等者,非分两之分也,谓诸药斤两多少皆同耳。先视病之大小轻重所须,乃以意裁之。凡此之类,皆是丸散,丸散竟便依节度用之。汤酒中,无分等也。
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子大也。
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钱五匕者,今五铢钱边五字者以抄之,亦令不落为度。
一撮者,四刀圭也。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以药升分之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斤两,则以升平之。药升合方寸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内散勿案抑,正尔微动令平调耳。而今人分药,多不复用此。
凡丸药有云如细麻者,即今胡麻也,不必扁扁,但令较略大小相称耳。
如黍粟亦然,以十六黍为一大豆也。如大麻者,即大麻子准三细麻也。
如胡豆者,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子准之。
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粒有大小,以三大麻子准之。
如大豆者,二小豆准之。
如梧子者,以二大豆准之。
一方寸匕散,蜜和得如梧子,准十丸为度。
如弹丸及鸡子黄者,以十梧子准之。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了陶弘景和苏敬的话之后说:“蚕初吐丝曰忽,十忽曰丝,十丝曰厘。四厘曰累(音垒),十厘曰分。四累曰字,二分半也;十累曰铢,四分也。四字曰钱,十分也。六铢曰分(去声),二钱半也。四分曰两,二十四铢也。八两曰锱。二锱曰斤。二十四两曰镒,一斤半也,准官秤十二两。”

巜千要要方.论药合和》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此则神农之秤也。吴人以二两为一两,隋人以三两为一两,今依四分为一两称为定。方家凡云等分者,皆是丸散,随病轻重,所须多少,无定铢两,三种五种,皆悉分两同等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关于 “仲景用药量折算” 的 1 个意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