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第三讲

作者:马寿椿

《重编施注涪陵古本伤寒论 》太阳篇19-28条

32分钟

闲云 马寿椿:
太阳病第四讲作业
1,背诵23、25两条
2,“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为什么要先刺风池、风府?
3,桂枝汤有发汗解肌的作用,为什么病常自汗出的人还要用桂枝汤?
4,为什么说“头痛者,必衄”?
5,21条,“太阳病,下之微喘”是指下之后,病邪入里吗?为什么?
6,结合23条“下之,脉浮者不愈”,21条“下之微喘”,14条“下之,其气上冲”,谈谈什么是病势?在临床上有什么意义?还可根据那些资料辨病势?(选做题)。
预习:29-33

太阳病第二讲

作者: 马寿椿

《施注涪陵古本伤寒论》条文10-18条

太阳病第三讲作业(2023.2.23)

1,背诵10条、13、14、15、16,共5条。

2,復述服桂枝汤后注意事项。

3,太阳中风应服多少剂桂枝汤?为什么?

4,背桂枝原方及剂量。

5,太阳中风的主证和病机是什么?

6,什么是坏病?坏病治则是什么?

7,为什么“脉浮紧,发热无汗”不可与桂枝汤?

8,从“酒客,不可与桂枝汤”之诫,你还想到那些?(选做题)

(更正:讲课中说大枣用4枚,改为6-9克)

太阳病第一讲

作者:马寿椿

针对课本条文1-9条

作业(2023年2月17日)

1,背诵《伤寒杂病论》课本1-9条。共9条(以后简称课本)。

2,什么是太阳病?

3,太阳为什么主表?怎样主表?

4,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还需要再治疗吗?为什么?试举例说明之。

5,(选做题)试比较伤寒、温病之异同。

注:选做题可做、可不做。根据自己的情况。今后亦如此。

仲景用药量折算

作者: 马寿椿

讲课音频文件

思考题:

第一讲讨论题(不交作业)
1、谈谈你对用药量的看法。
2、陶弘景、孙思邈、李时珍他们了解度量衡的变化吗?他们用药量的标准是根据汉称的折算吗?为什么?

参考阅读材料:

《名医别录·序录》
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
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虽有子谷秬黍之制,从来均之已久,正尔依此用之。
但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晋秤始后汉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耳,一两为二两耳。金银丝绵,并与药同,无轻重矣。
古方唯有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作汤,则水为殊少,故知非复秤,悉用今者尔。
方有云分等者,非分两之分也,谓诸药斤两多少皆同耳。先视病之大小轻重所须,乃以意裁之。凡此之类,皆是丸散,丸散竟便依节度用之。汤酒中,无分等也。
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子大也。
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钱五匕者,今五铢钱边五字者以抄之,亦令不落为度。
一撮者,四刀圭也。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以药升分之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斤两,则以升平之。药升合方寸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内散勿案抑,正尔微动令平调耳。而今人分药,多不复用此。
凡丸药有云如细麻者,即今胡麻也,不必扁扁,但令较略大小相称耳。
如黍粟亦然,以十六黍为一大豆也。如大麻者,即大麻子准三细麻也。
如胡豆者,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子准之。
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粒有大小,以三大麻子准之。
如大豆者,二小豆准之。
如梧子者,以二大豆准之。
一方寸匕散,蜜和得如梧子,准十丸为度。
如弹丸及鸡子黄者,以十梧子准之。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了陶弘景和苏敬的话之后说:“蚕初吐丝曰忽,十忽曰丝,十丝曰厘。四厘曰累(音垒),十厘曰分。四累曰字,二分半也;十累曰铢,四分也。四字曰钱,十分也。六铢曰分(去声),二钱半也。四分曰两,二十四铢也。八两曰锱。二锱曰斤。二十四两曰镒,一斤半也,准官秤十二两。”

巜千要要方.论药合和》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此则神农之秤也。吴人以二两为一两,隋人以三两为一两,今依四分为一两称为定。方家凡云等分者,皆是丸散,随病轻重,所须多少,无定铢两,三种五种,皆悉分两同等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督脉

作者:郑崇勇

课件下载:督脉-郑崇勇

音频讲解:

督脉诵读:陈连

经脉循行: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cuan4)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与太阳起于目内毗,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

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素问骨空论第六十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阳脉之海也。

针灸甲乙经.奇经八脉第二

腧穴名称及定位:28穴

本经腧穴:长强(足少阴会)、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阳会)、大椎(手足三阳会)、哑门(阳维会)、风府(足太阳,阳维会)、脑户(足太阳会)、强间、后顶、百会(足三阳,足厥阴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足太阳, 阳明会)、印堂、素髎、水沟(手足阳明会)、兑端、龈交(任脉,足阳明会)

他经交会穴:会阴(会任脉,冲脉),会阳(会足太阳),风门,大杼(会足太阳)后溪(通督脉)

长强:一名气之阴郄 ,在脊骶端

腰俞:一名背解,一名髓空,一名腰户,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

腰阳关:十六椎下(出自素问气府论)

命门:一名属累,在第十四椎节下间

悬枢:在第十三椎节下间

脊中:第十一椎节下间

中枢:第十一椎节下间(出自素问气府论)

筋缩:在第九椎节下间

至阳:在第七椎节下间

灵台:在第七椎节下间(出自素问气府论)

神道:在第五椎节下间

身柱:在第三椎节下间

陶道:在大椎节下间

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中

哑门:别名舌横、舌厌,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出自素问气府论)

风府:一名舌本,在项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

脑户:一名匝风,一名会额,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

强间:一名大羽,在后顶后一寸五分

后顶:一名交冲,在百会后一寸五分,枕骨

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

前顶:在囟会后一寸五分骨间陷者中

囟会:在上星后一寸骨间陷者中

上星: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

神庭:在发际直鼻

素髎:一名面王,在鼻柱上端

水沟:在鼻柱下人中

兑端:在唇上端

龈交:在唇内齿上龈缝中

任脉

作者:郑崇勇

课件下载:任脉-郑崇勇.pdf

讲课音频:任脉—郑崇勇.m4a

马寿椿老师点评:

郑从勇同学对任脉的讲解是下了功夫的,很好!因为,
1,《灵枢.经脉篇》详细完整的叙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但是没有任脉。
2,任脉的循行是在《素问.骨空论》中叙述的(以此为主)。而在《灵枢.五音五味篇》中又有补充。
3,郑从勇同学综合了以上内容,又参考了《难经》、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等,综述了任脉,虽宽泛,但有小结,有重点。
4,郑从勇同学是有多年经验的不孕症专家,(班内还有另一位,新西兰的李晓楫)。当今治疗该病有共同的模式一一中西结合,主要根据月经周期激素水平的变化用中药针灸治疗。
但从讲课中看得出来,郑从勇同学在中医方面是有钻研的,特别是奇经八脉中的冲任督带。
5,一般而言,讲课有三种形式。一是按教学大纲,紧扣教学目的和要求。二是发挥教师的特长,任意发挥,无大纲无要求。三,以上二者相给合。
郑从勇同学讲课是第三种,很好。如果能进一步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更好。

足厥阴肝经

作者: 蔡金廷

课件下载: 足厥阴肝经.pptx

讲课音频:(下载可以点击喇叭旁边的竖三点)

讲座(上集)
讲座(下)

马寿椿老师点评:

对蔡金廷同学讲经络的几点看法:1,肝脏的生理功能,不是本次讲课的要求。但是讲得好,源于中基,结合内经,提纲挈领,对“小白”来说是一次学习机会。2,经络讲解,不夠深刻,也是没有做到使人易记易背。3,讲穴位缺乏归结,比较散。4,肝为“罢极之本”,罢通疲,应读作皮,不读罢。

陈连诵读:

足厥阴肝经原文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八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注肺。

腧穴定位及名称

大敦(井)、行间(荥)、太冲(输、原)、中封(经)、蠡沟(络)、中都(郄)、膝关、曲泉(合)、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脾募)、期门(肝募)。

交会穴:三阴交、冲门、府舍(足太阴),曲骨、中极、关元(任脉)

大敦:在足大指端,去爪甲角如韭叶及三毛中

行间:在足大指间动脉陷者中

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

中封:在足内踝前一寸,仰足取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

蠡沟:在足内踝上五寸

中都:在内踝上七寸中

膝关:在犊鼻下二寸陷者中

曲泉: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屈膝得之

阴包:在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

足五里:在陰廉下,去气冲三寸,陰股中动脉

阴廉:在羊矢下,去气冲二寸动脉中

急脉:

章门:在大横外,直脐季胁端,足厥陰、少陽之会,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

期门:在第二肋端,不容傍各一寸五分,上直两乳,足太陰厥陰、陰维之会,举臂取之

足少阳胆经

作者:吴俊梅

课件下载:足少阳胆经.ppt

讲课音频:足少阳胆经音频文件.m4a

讲课视频:足少阳胆经讲课视频.mp4

也可以通过ZOOM网站访问:

吴俊梅的個人會議室– 带有演讲者视图的共享屏幕

zoom 回放

密码:Z$.whh6Q

马寿椿老师点评:

吴俊梅同学讲得好
1,备课充分,讲解细致,重点突出。
2,很专业,就是院校,也很难听到这样好的讲课,不愧为教授!
3,讲课源于中基、针灸教材,又高于教材。比如对少阳(胆)亦主骨的讲述,並联系肝主筋,合理得出少阳主筋骨关节疼痛的结论。这对于今后讲少阳病会出现肢节疼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谢谢!

灵枢经胆经原文诵读:陈连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fu1)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腧穴名称及定位:

头面部:瞳子髎、听会、上关、颔(han4)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

肩颈部:风池、肩井、

躯干部:渊腋、辄(zhe2)筋、日月(胆募)、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

答疑:

@tan问:“三焦: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胆:至肩
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在肩上,应该是胆经在三焦经的后面,这两句话怎么觉得矛盾呢?我觉得三焦应该是“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前”才对呀,盼老师们解惑。

答:我找图来回答您

手厥阴心包经

作者: 陈连

课件下载:手厥阴心包经

讲课音频:

诵读:

经脉循行: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腧穴名称及定位:

胸部:天池。

上肢部: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天池:在乳后一寸,腋下三寸,着胁直腋(ye4)撅(jue1)肋间.

天泉:在曲腋下去臂二寸,举臂取之

曲泽:在肘内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

郄门:去腕五寸

间使: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者中

内关:在掌后去腕二寸

大陵:在掌后两筋间陷者中,

劳宫:在掌中央动脉中

中冲: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叶陷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