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地天泰中医诊所 李军
课件下载:手太阳小肠经课件
音频讲解: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气血未时(13-15)流注于此,在九宫八卦格中与三焦同属于天干丙,为南方相火离卦天九。了解这些对于临床五输穴的子午流注针法和八脉交汇穴的灵龟八法的应用很有帮助,临床才能取穴精当疗效好。
一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zhuo)抵鼻,至目内眦。
【语译】
手太陽小腸經的循行是起于手小指的指尖(少泽),沿着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行腕部(腕骨,阳谷),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着尺骨下边(支正),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再上沿着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大椎),进入缺盆,络于心,在沿着食管透过膈,到达胃部(上脘,中脘)络属小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沿着颈旁(天窗,天容),向上循行经过面颊(颧髎),到眼外角(会瞳子髎),弯向后(会和髎),进入耳中(听宫)。它的又一分支,从面颊部分出,经过颧骨靠鼻旁到眼内角(会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接。
二 手太阳小肠经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语译】
手太阳小肠经有了异常变化就会表现以下病症:咽喉痛,颌下肿不能回顾,肩部疼痛的就像被拉拽,上臂疼痛得像折断。手太阳小肠经主治与液有关的病症:耳聋目黄,面颊肿,颈部,颔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边发生的疼痛。
三 手太阳小肠经络脉
《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语译】
手太阳小肠经络脉是支正,在腕关节后五寸处,向内侧注入手少阴心经;其支脉上行经过肘部,在向上络于肩髃部。手太阳小肠经络脉的实证,关节弛缓,肘部痿废无用,虚症,皮肤生小疣。可以取络穴治疗。
四 手太阳小肠经别
《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
【语译】
手太阳小肠经经别,在肩关节部从手太阳经分出,向下行入腋窝,进入心脏,系入小肠。
五 手太阳小肠经经筋
《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太阳之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手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颌,瞑目良久乃能视。颈筋急,则为筋痿颈肿。
【语译】
手太阳小肠经经筋,小拇指上方发出,结于手腕处,向上沿着手臂内侧上行,结于肱骨内上髁后方,以手弹该骨处,有感传到小拇指的上方,再上行结于腋下。其分支行走腋后缘,向上绕肩胛部,沿着颈旁行走足太阳膀胱经经筋前方,结于耳后乳突部。分支入于耳中,其直行的支筋出于耳上,其下行的支筋结于颌部,在上行支筋止于眼外角。其病症:可见手小指支撑不适,肘内锐骨后缘疼痛,沿着臂的内侧,上至腋下,及腋下后侧等处均痛,绕肩胛 牵引颈部作痛,
并感到耳中鸣响且痛,疼痛牵引颌部,眼睛闭合一会儿才能看清楚事物,颈筋拘急,可发生筋痿,颈肿等病症。
腧穴:本经脉腧穴共有19個腧穴,左右合38穴。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少泽
别名小吉。属手太阳小肠经井(金)穴。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主治热病,中风昏迷,头痛,项强,咽喉肿痛,鼻衄,目翳,乳痈,缺乳等。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前谷
经穴属手太阳小肠经荥(水)穴。在小指尺侧,第五掌指关节前方,掌指横纹端凹陷处,赤白肉际,握拳取穴。一说“在手小指外侧,第二节纹头”(《针灸集成》)。主治热病无汗,头痛项强,耳聋,耳鸣,目赤,鼻塞,咽痛,痄腮,产后无乳,手指麻木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后溪
属手太阳小肠经输(木)穴,母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项强,落枕,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鼻衄,癫痫,疟疾,黄疸,盗汗,腰背腿痛,肘、臂、手指挛急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腕骨
手太阳小肠经原穴。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赤白肉际凹陷处。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目翳,肩臂疼痛麻木,腕痛,指挛,胁痛,热病汗不出,口腔炎,黄疸,消渴,糖尿病,瘛疭,惊风,疟疾。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阳谷
属手太阳小肠经经(火)穴,本穴。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和来自尺动脉的腕背侧动脉。主治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目赤肿痛,齿痛颌肿,癫狂瘈疭,腕关节疾患等。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养老
属手太阳小肠经郄穴。位于前臂伸侧,腕后1寸,以掌向胸时,当尺骨茎突桡侧缘上方之骨缝中。另说“阳谷后一寸五分”(《循经考穴编》广注):“去阳谷一寸二分,行向外”(《针灸集成》)。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臑痛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支正
属手太阳小肠经络穴。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一说“去养老一寸七分”(《针灸集成》)。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颌肿,癫狂,消渴,肘挛,指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炊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小海
属手太阳小肠经。合(土)穴,子穴。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屈肘取穴。一说在“天井外旁五分”(《针灸集成》)。主治头痛,耳鸣,项强,颊肿,瘰疬,癫痫,肘臂痛等。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肩贞
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主治肩胛疼痛,手臂不举,上肢麻木,耳鸣,齿疼,瘰疬,及肩关节周围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臑俞穴
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脉交会穴。位于人体的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主治肩臂疼痛,瘰疬。 直刺或斜刺0.5~l.5寸。
天宗
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主治肩胛疼痛,胸肋支满,颊颌肿痛,咳逆抱心,以及肩关节周围炎,乳腺炎等。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秉风
别名肩解。属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太阳与手、足少阳之会。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主治肩臂疼痛,肩胛痛,上肢酸麻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曲垣
在肩胛部,冈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主治肩背疼痛,颈项强急,以及冈上肌腱炎,肩关节周围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肩外俞
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另说:“大杼旁三寸”(《医学入门》)、“平开大椎三寸”(《循经考穴编》广注)、“横直陶道四寸七分高些”(《针灸集成》)。主治肩背酸痛,颈项强急,落枕,肘臂冷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肩中俞
在背部,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另说“大杼旁二寸”(《医学入门》)或“肩外俞上五分”(《针灸集成》)。主治咳嗽,气喘,唾血,项强,肩背疼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天窗穴
别名窗笼穴,窗聋穴,窗簧穴,天笼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扶突穴后,与喉结相平。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暴喑。直刺0.5~1寸。
天容穴
下颌角后,胸锁乳突肌前缘。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 直刺0.5~1寸。
颧髎穴
别名兑骨。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凹陷处。主治疗三叉神经痛等病证,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
听宫
别名多所闻。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一说“在耳中,珠子大,明如赤小豆”(《针灸甲乙经》)。主治耳鸣,耳聋,聤耳,聋哑,癫狂,齿痛,及神经性耳聋,中耳炎,外耳道炎。直刺0.3-1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