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阴肾经

主讲人:王文兵

课件下载:足少阴肾经.pdf

讲课录音:

足少阴肾经原文

陈连诵读:

经脉循行:

肾足少阴之脉, 起於小指之下, 邪(通斜)走足心, 出于然谷之下, 循内踝之后, 别入跟中, 以上踹内, 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 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 从肾上贯肝膈, 入肺中,循喉咙, 夹舌本。

其支者, 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腧穴名称及定位:

足部: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

下肢部:复溜,交信,筑宾,阴谷

腹部: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qu1),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

胸部:步廊,神封,灵墟(xu1),神藏(cang2),彧(yu4)中,俞(shu1)府

涌泉: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

然谷: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

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者中

大钟:在足跟后冲中

照海:在足内踝下一寸

水泉:去太溪下一寸,在足内踝下

复溜:在足内踝上二寸陷者中

交信:在足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筋骨间

筑宾:在足内踝上 分中

阴谷:在膝下内辅骨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得之

横骨:在大赫下一寸

大赫:在气穴下一寸

气穴:在四满下一寸

四满:在中注下一寸

中注:在肓俞下一寸

肓俞:在商曲下一寸,直脐傍五分

商曲:在石关下一寸

石关:在阴都下一寸

阴都:在通谷下一寸

腹通谷:在幽门下一寸陷者中

幽门:在巨阙两傍各五分陷者中

步廊: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神封:在灵墟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灵墟: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神藏: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彧中:在输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俞府:在巨骨下,去璇玑傍各二寸陷者中

足太阳膀胱经

作者: 李晓楫

课件下载:足太阳膀胱经-李晓楫.pdf

视频观看:http://naturalharmony.co.nz/ub-taiyang-chanel/

陈连诵读:

足太阳膀胱经

经脉循行: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通膊bo2),挟脊抵腰中,入循膂(lǚ),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bi4)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shuan4)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腧穴名称及定位:单侧67穴

头面部:睛明、攒竹、眉冲、曲差(cha1)、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

颈背腰骶部:大杼(zhu4)、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

(lǚ)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

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yi4xi3)、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

下肢部:承扶、殷门、浮郄(xi4)、委阳(三焦下合)、委中(合)、合阳、承筋、承山、飞扬(络)、跗(fu1)阳、昆仑(经)、仆参(pu2can1)、申脉、金门(郄)、京骨(原)、束骨(输)、足通骨(荥)、至阴(井)

睛明:在目内眦外

 攒竹:在眉头陷者中

眉冲:在头部,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的连线之间(脉经)

曲差:侠神庭两傍各一寸五分,在发际,足太阳脉气所发,正头取之

五处:在督脉傍,去上星一寸五分

承光:在五处后二寸。

通天:在承光后一寸五分

络却:在通天后一寸三分

玉枕:在络却后七分,侠脑户傍一寸三分,起肉枕骨,入发际三寸

天柱:在侠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者中

大杼:在项第一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陷者中

风门:在第二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                               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傍各三寸

肺俞:在第三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                                    魄户:在第三椎下,两傍各三寸

厥阴俞:在第四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 (千金要方)膏肓:在第四椎下,两傍各三寸

心俞:在第五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                                神堂:在第五椎下,两傍各三寸

督俞:在第六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 (太平圣惠方)譩譆:在第六椎下,两傍各三寸

膈俞:在第七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                              膈关:在第七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

肝俞:在第九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                              魂门:在第九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

胆俞:在第十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                              阳纲:在第十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                     意舍:在第十一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                     胃仓:在第十二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

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                肓门:在第十三椎下,两傍各三寸

肾俞:在第十四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                     志室:在第十四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

气海俞:在第十五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 ( 太平圣惠方)                              

大肠俞:在第十六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

关元俞:在第十七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 太平圣惠方)                              

小肠俞:在第十八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

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                胞肓:在第十九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

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

白环俞:在第二十一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       秩边:在第二十一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

上髎: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侠脊陷者中

次髎: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侠脊陷者中

中髎:在第二空腰髁下一寸,侠脊陷者中

下髎:在第三空腰髁下一寸,侠脊陷者中

会阳:一名利机,在阴毛骨两傍

承扶:在尻臀下,股阴肿上约文中

殷门:在肉 下六寸

浮郄:在委阳上一寸,屈膝得之

委阳:在足太阳之前,少阳之后,出于 中外廉两筋间,承扶下六寸

委中:在 中央约文中动脉

合阳:在膝约文中央下二寸

承筋:一名腨肠,一名直肠,在 腨肠中央陷者中

承山:一名鱼腹,一名肉柱,在兑 腨肠下分肉间陷者中

飞扬:一名厥阳,在足外踝上七寸

跗阳:在足外踝上三寸,太阳前,少阳后,筋骨间

昆仑: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细脉动应手

仆参:一名安邪,在跟骨下陷者中,拱足得之

申脉:在足外踝下陷者中,容爪甲许

金门:在足太阳 一空,在足外踝下,一名关梁,阳维所别属也

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者中,按而得之

束骨: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者中

足通骨: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者中

至阴: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

除特殊标记外,腧穴定位皆取自针灸甲乙经。

手太阳小肠经

作者: 地天泰中医诊所        李军

课件下载:手太阳小肠经课件

音频讲解: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气血未时(13-15)流注于此,在九宫八卦格中与三焦同属于天干丙,为南方相火离卦天九。了解这些对于临床五输穴的子午流注针法和八脉交汇穴的灵龟八法的应用很有帮助,临床才能取穴精当疗效好。

一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zhuo)抵鼻,至目内眦。

【语译】

手太陽小腸經的循行是起于手小指的指尖(少泽),沿着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行腕部(腕骨,阳谷),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着尺骨下边(支正),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再上沿着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大椎),进入缺盆,络于心,在沿着食管透过膈,到达胃部(上脘,中脘)络属小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沿着颈旁(天窗,天容),向上循行经过面颊(颧髎),到眼外角(会瞳子髎),弯向后(会和髎),进入耳中(听宫)。它的又一分支,从面颊部分出,经过颧骨靠鼻旁到眼内角(会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接。

二 手太阳小肠经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语译】

手太阳小肠经有了异常变化就会表现以下病症:咽喉痛,颌下肿不能回顾,肩部疼痛的就像被拉拽,上臂疼痛得像折断。手太阳小肠经主治与液有关的病症:耳聋目黄,面颊肿,颈部,颔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边发生的疼痛。

三 手太阳小肠经络脉

《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语译】

手太阳小肠经络脉是支正,在腕关节后五寸处,向内侧注入手少阴心经;其支脉上行经过肘部,在向上络于肩髃部。手太阳小肠经络脉的实证,关节弛缓,肘部痿废无用,虚症,皮肤生小疣。可以取络穴治疗。

四 手太阳小肠经别

《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

【语译】

手太阳小肠经经别,在肩关节部从手太阳经分出,向下行入腋窝,进入心脏,系入小肠。

五 手太阳小肠经经筋

《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太阳之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手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颌,瞑目良久乃能视。颈筋急,则为筋痿颈肿。

【语译】

手太阳小肠经经筋,小拇指上方发出,结于手腕处,向上沿着手臂内侧上行,结于肱骨内上髁后方,以手弹该骨处,有感传到小拇指的上方,再上行结于腋下。其分支行走腋后缘,向上绕肩胛部,沿着颈旁行走足太阳膀胱经经筋前方,结于耳后乳突部。分支入于耳中,其直行的支筋出于耳上,其下行的支筋结于颌部,在上行支筋止于眼外角。其病症:可见手小指支撑不适,肘内锐骨后缘疼痛,沿着臂的内侧,上至腋下,及腋下后侧等处均痛,绕肩胛 牵引颈部作痛,

并感到耳中鸣响且痛,疼痛牵引颌部,眼睛闭合一会儿才能看清楚事物,颈筋拘急,可发生筋痿,颈肿等病症。

腧穴:本经脉腧穴共有19個腧穴,左右合38穴。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少泽

别名小吉。属手太阳小肠经井(金)穴。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主治热病中风昏迷头痛项强咽喉肿痛鼻衄,目翳,乳痈缺乳等。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前谷

经穴手太阳小肠经荥(水)穴。在小指尺侧,第五掌指关节前方,掌指横纹端凹陷处,赤白肉际,握拳取穴。一说“在手小指外侧,第二节纹头”(《针灸集成》)。主治热病无汗头痛项强耳聋耳鸣目赤鼻塞咽痛痄腮,产后无乳,手指麻木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后溪

手太阳小肠经输(木)穴,母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项强落枕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鼻衄癫痫疟疾黄疸盗汗,腰背腿痛,肘、臂、手指挛急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腕骨

手太阳小肠经原穴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赤白肉际凹陷处。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目翳,肩臂疼痛麻木,腕痛,指挛,胁痛,热病汗不出,口腔炎,黄疸,消渴,糖尿病,瘛疭,惊风,疟疾。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阳谷

属手太阳小肠经经(火)穴,本穴。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和来自尺动脉的腕背侧动脉。主治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目赤肿痛,齿痛颌肿,癫狂瘈疭,腕关节疾患等。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养老

属手太阳小肠经郄穴。位于前臂伸侧,腕后1寸,以掌向胸时,当尺骨茎突桡侧缘上方之骨缝中。另说“阳谷后一寸五分”(《循经考穴编》广注):“去阳谷一寸二分,行向外”(《针灸集成》)。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臑痛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支正

属手太阳小肠经络穴。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一说“去养老一寸七分”(《针灸集成》)。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颌肿,癫狂,消渴,肘挛,指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炊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小海

手太阳小肠经。合(土)穴,子穴。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屈肘取穴。一说在“天井外旁五分”(《针灸集成》)。主治头痛耳鸣项强,颊肿,瘰疬癫痫,肘臂痛等。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肩贞

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主治肩胛疼痛,手臂不举,上肢麻木,耳鸣,齿疼,瘰疬,及肩关节周围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臑俞穴

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脉交会穴。位于人体的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主治肩臂疼痛,瘰疬。 直刺或斜刺0.5~l.5寸。

天宗

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主治肩胛疼痛,胸肋支满,颊颌肿痛,咳逆抱心,以及肩关节周围炎,乳腺炎等。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秉风

别名肩解。属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太阳与手、足少阳之会。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主治肩臂疼痛,肩胛痛,上肢酸麻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曲垣

在肩胛部,冈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主治肩背疼痛,颈项强急,以及冈上肌腱炎,肩关节周围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肩外俞

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另说:“大杼旁三寸”(《医学入门》)、“平开大椎三寸”(《循经考穴编》广注)、“横直陶道四寸七分高些”(《针灸集成》)。主治肩背酸痛,颈项强急,落枕,肘臂冷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肩中俞

在背部,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另说“大杼旁二寸”(《医学入门》)或“肩外俞上五分”(《针灸集成》)。主治咳嗽,气喘,唾血,项强,肩背疼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天窗穴

别名窗笼穴,窗聋穴,窗簧穴,天笼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扶突穴后,与喉结相平。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暴喑。直刺0.5~1寸。

天容穴

下颌角后,胸锁乳突肌前缘。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 直刺0.5~1寸。

颧髎穴

别名兑骨。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凹陷处。主治疗三叉神经痛等病证,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

听宫

别名多所闻。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一说“在耳中,珠子大,明如赤小豆”(《针灸甲乙经》)。主治耳鸣,耳聋,聤耳,聋哑,癫狂,齿痛,及神经性耳聋,中耳炎,外耳道炎。直刺0.3-1寸。

手少阴心经

作者: 谢少东 2022-9-10

课件下载: 手少阴心经谢小东.pdf

音频下载:

陈连诵读:

手少阴心经

经脉循行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 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 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 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 指之内,出其端。

腧穴定位:除青灵及阴郗外均见于针灸甲乙经

极泉:在腋下筋间。

青灵: 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该穴出自太平圣惠方)

少海:在肘内廉节后陷者中。

灵道:在掌后一寸五分。

阴郗: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该穴出自千金药方)

通里:在腕后一寸。

神门:在掌后兑骨之端陷者中。

少府:在小指本节后陷者中。

少冲:在手小指内廉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

足太阴脾经

主讲:李秒媛

课件下载:足太阴脾经.pdf

音频文件:足太阴脾经讲课音频

讲课视频文件:

足太阴脾经及其腧穴:(朗诵者 陈连)

一 、经脉循行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 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腨)(shuan4)内,循胫骨后,交 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 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源自《灵枢·经脉》

二、腧穴定位

• 隐白,在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 大都,在足大指本节后陷者中。

• 太白,在足内侧核骨下陷者中。

• 公孙,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

• 商丘,在足内踝下微前陷者中。

• 三阴交,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

• 漏谷,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者中。

• 地机,别走上一寸空,在膝下五寸。

• 阴陵泉,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

• 血海,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中。

• 箕(ji1) 门,在鱼腹上越两筋间。

• 冲门, 一名慈宫,上去大横五寸,在府舍下。

• 府舍,在腹结下三寸。

• 腹结,在大横下一寸三分。

• 大横,在腹哀下三寸,直脐傍。

• 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

• 食窦,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 天溪,在胸乡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 胸乡,在周荣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 周荣,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 大包,在渊腋下三寸。

源自《针灸甲乙经》

足阳明胃经

主讲: 魏文著

讲课音频2个:

1、胃经学习上:循行.m4a

2、胃经学习下病候和穴位.m4a

课件下载:足阳明胃经–魏文著

朗读者: 陈连

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e4)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鬲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bing4)中,下循胫(jing4)外廉,下足跗(fu1),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胃经腧穴:共45穴

头面部: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

颈部:人迎、水突、气舍、缺盆、

胸部: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

腹部: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大肠募)、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

腿部: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合)、上巨虚(大肠下合穴)、条口、下巨虚(小肠下合穴)、丰隆(络)、

足部:解溪(经)、冲阳(原)、陷谷(输)、内庭(荥)、厉兑(井)

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

四白在目下一寸,向 骨(即颧骨)颧空

巨髎在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

地仓

大迎 在曲颔前一寸三分骨陷者中

颊车在耳下曲颊端陷者中,开口有孔

下关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空下廉,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头维在额角发际侠本神两傍各一寸五分

人迎在颈大脉动应手,侠结喉

水突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

气舍在颈,直人迎下,侠天突陷者中

缺盆在肩上横骨陷者中

气户在巨骨下,输府两傍各二寸陷者中

库房在气户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屋翳在库房下一寸六分

膺窗 在屋翳下一寸六分

乳中

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不容在幽门傍各一寸五分,去任脉二寸,直两肋端相去四寸

承满在不容下一寸

梁门在承满下一寸

关门 在梁门下,太乙上,足阳明脉中间穴外延

太乙在关门下一寸

滑肉门在太乙下一寸

天枢(大肠募)一名长溪,一名谷门,去肓俞一寸五分,侠脐两傍各二寸陷者中

外陵 在天枢下,大巨上 (气府论注云∶在天枢下一寸)

大巨 一名腋门,在长溪下二寸(气府论注云∶在外陵下一寸)

水道在大巨下一寸

归来在水道下一寸

气冲 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

髀关 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

伏兔 在膝上六寸起肉间

阴市在膝上三寸,伏兔下

梁丘 在膝上二寸

犊鼻 在膝下 上侠解大筋中

足三里(合)在膝下三寸 外廉

上巨虚(大肠下合穴)在三里下三寸

条口 在下廉上一寸

下巨虚(小肠下合穴)在上廉下三寸

丰隆(络)在外踝上八寸,下廉 外廉陷者中

解溪(经)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陷者中

冲阳(原)在足趺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骨三寸

陷谷(输)在足大指次指间本节后陷者中,去内庭二寸

内庭(荥)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者中

厉兑(井)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

手阳明大肠经

原创: 曾晓清 2022-8-19

课件:手阳明大肠经-曾晓清.pdf 下载

讲课音频:手阳明大肠经-曾晓清.mp3

诵读条文音频:手阳明大肠经 陈连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图:

1商阳,2二间,3三间,4合谷,5阳溪,6偏历,7温溜,8下廉,9上廉,10手三里,11曲池,12肘髎,13手五里,14臂臑,15肩髃,16巨骨,17天鼎,18扶突,19口禾髎,20迎香。

初探经络穴位的原貌

从《黄帝内经》初探经络穴位的原貌

主讲:马寿椿医生

从《黄帝内经》初探经络穴位的原貌

1. 经络是人体的组织器官吗?如果是,它的组织结构是什么?如果不是,它是什么?

 2. 经络是恒定的还是变化的?恒定和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3.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吗?如果是,血液是怎样在经络中运行的?如果不是,内经为什么要这样说?

 4. 经络穴位是怎样被认识的?有线索吗?

 5. 对经络穴位的认识,谁先谁后?

 6. 穴位的深度是恒定的还是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闲云谈“捉证”

原创 马寿椿 瑞雪度百医学堂 2021-10-06 19:11      

伤寒最重捉证。证,就是证据。

明代伤寒家陈长卿说:“证之一字,最亲切焉,如赃证盗,妇证奸,令无躲闪”。
 捉准了证,就象捉贼拿赃,捉奸拿双一样。
       捉准了一个证就可以抓住病机,就可以推导出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症状。就象看到一片叶子,就认出了一棵蘋果树一样。知道它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
       为什么证有那么大效果?因为证是体内变化在体表的直接反映,有诸内必形诸外。
      看到头项强痛而恶寒,就知道是风寒之邪犯表。就知道是太阳病。
       见到汗岀,恶风,你就会想到太阳中风。
       当然,要熟练地捉准证,也是要有一番历练的,不是很容易的,有时在心悟,书上没有,靠自己去摸索。当然,有好的老师会少走很多弯路。
       我看过一个15岁的自闭症儿童,舌红,薄黄苔,脉弦数有力。其母述天天胃疼。看了多次,无效。
         问诊没有什么结果,我摸到他的脐周,问,冷?还是热?他说,热、冷。他妈妈说,他说不清楚。我又问是不是又冷又热,他点点头,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他没有说错,就是寒热错杂。
        验之于理,豁然开朗,先有胃热,胃中不适,西医无明确发现,只好给抗生素,服抗生素后,热未清,寒又积。寒热相争。不通则痛。
       孩子不接受针灸,于是处方,半夏泻心汤原方3付,一周愈。
       其母高兴地说,折腾了几个月就这样好了。我已叫他的儿科医生和胃肠科的医生来看你。
        伤寒论,辨证论治,特别简洁,特别重视病机,由证而病机而治,方药皆备,一线贯通。
        正如柴胡证中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个思路,不仅是柴胡证,它证亦然。
      舌、脉及各种表象都是证,证据。都值得重视。
       但是伤寒论特别重视症状,与病机直接相关的症状。

探索作业

作业(由第一组同学完成)
1,完成日期:2022年9月10日
2,内容.
1),查找出《黄帝内经》有关刺血的所有条文。
2),分类。
3),加按语。
3,目的:1)全面了解和正确使用内经刺血疗法,並用于临床。2)便于大家学习。
4,意义:刺血疗法是中医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黄帝内经》已作全面论述,总结这部份内容,可使刺血疗法有所依归並在此基础上发展。

5,缉文举例
《素问.三部九侯论》“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素问.调经论》“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素问.缪刺论》“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

《灵枢.小针解》“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郁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郁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灵枢.寿夭刚柔》“,久病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请第一组的组长组织同学讨论。有问题请提出。谢谢!